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及“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在能源系统中的比重逐年攀升。然而,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新的挑战,进一步加大了对大规模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
8月28日,2024年度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表彰及颁奖仪式在云南昆明召开,会上表彰了2024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公布了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期项目的评审结果。我院获得了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资助经费总计963万元。在获批项目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及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资助项目数量和质量相比去年均有提升,面上项目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
陆面水文模型是研究陆地水循环过程变化的重要工具,然而这些模型通常包含大量不确定且异质性高的分布式参数,其取值对模型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准确描述和模拟污染物的迁移变化对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至关重要。然而,过程的复杂性、数据可用性的限制以及高计算要求为地下水污染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深度学习等前沿领域的机器学习为研究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
近日,我院王卫光教授团队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ition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indirect CO2 effects on the vegetation carbon uptake”的学术论文
降水在全球水循环系统和水文模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全球许多地区处于缺资料状态,尤其在高寒山区、荒漠等地带
水电是现阶段规模最大、技术最可靠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灵活性支撑能源
冻土是影响地气交换、地表过程、水文循环的关键因素
含水层示踪试验是常用的水力参数估计方法。在试验井注入示踪剂,在邻近的观测井量测示踪剂浓度对时间的变化(浓度穿透曲线),通过浓度穿透曲线数据和示踪试验模型估计弥散度等水力参数,是预测地下水污染物运移的重要基础。
近日,我院虞美秀副教授等在农业干旱研究领域取得进展,成果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水科学进展》、Journal of Flood Risk Management(封面文章)等期刊
近日,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特聘教授段青云被任命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 AGU)旗舰期刊《地球物理综述》(Reviews of Geophysics)的主编(Editor-in-Chief),任期四年(2024.1-20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