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学院研究生专业拥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一流的师资队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实践机会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

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一、学科总体概况

1954年,著名水文学家刘光文教授等在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设立了我国首个陆地水文本科专业。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第一批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点。1981年首批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全国唯一),2002和2007年连续两次又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2008年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建设“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俗称“小985”)。2010/2017:列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获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所在的水利工程学科连续两轮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全国第一)。2022、2023年,水资源工程学科软科排名世界第一。

学科所在的学院一直是教育部水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指导组)主任(或组长)单位,主持编制专业培养规范,引领中国水文高等教育发展。学科拥有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全球变化与水循环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级水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水利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1年,国家应急管理部正式批准挂牌组建“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水文物理规律模拟及水文预报(Watershed Hydrological Simulation and Forecasting)

2. 水文不确定性理论与应用(Theory of Hydrological Uncertainty and Application)

3.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4. 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保护(Groundwate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5. 水信息理论与技术(Theory and Techniques of Hydroinformatics)

6. 生态水文与水环境保护( Ecohydrology and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7. 应用水文气象(Applied Hydrometeorology)

三、学科队伍情况

学科一直秉承“继承与发展”的方针,注重学术积累,已逐步形成覆盖水文机理再认知与流域水模型、水文预测预报与综合调度、水资源智慧管理、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水信息理论与技术等优势学科方向,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学科教师团队星光熠熠,现有专职教师89人,教授35人,副教授47人,其中包括国家级人才12名,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4人,并拥有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等,另有双聘院士5名。学术带头人担任UNESCO-IHP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副主席等。

四、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拥有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与教学实践平台7个,新安江水文基地等野外水文实验基地5个。学科先后打造了40多部国家级、省级、行业重点教材,20多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荣获4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共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项,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入选建国40周年百项重大科技成果。近5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各类科研和生产项目700余项,其中主持和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余项,经费超1000万生产项目5项,项目经费总额3.2亿元。在Nature子刊、WRR、GRL等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1600余篇。

五、人才培养

本学科引领中国水文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适时将专业内涵拓展到“工程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三大方向,专业名称于1998年更名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爱国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国际视野宽广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已累计招生63届,培养本科生约7500名,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在98%以上,境内外升学率在60%以上。毕业生遍布各大流域机构、各级水利设计院、水利 (务) 局、水文局、环保部门等,是水利部门主要单位招聘的首选。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全国勘测设计大师多人,培养了包括新中国首届水文司司长在内的多位水文司司长、水利部副部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江西省省长,长江委、黄委等七大江河水文局局长数十人,培养了国内985、211著名高校校级领导多人。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全国各省水文局的关键岗位均有本专业的毕业生发挥着领军和骨干作用,为国家水利及相关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学科发展前景

学科以“世界一流、水文特色”为目标,坚持“四个面向”,紧密跟踪与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积极服务于国家建设事业,秉承学科优势和特色,强化与数字孪生、智慧水利的交叉融合,加强学科前沿方向合作与交流,争创国内外一流水平。

详细介绍
城市水务学科

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

一、学科总体概况

城市水务专业隶属于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是为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需求而设立的,主要涉及城镇化地区水文基本规律、城市防洪与排涝、城市水资源与供水、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及城市智慧水管理等基本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致力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研究及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河海大学是全国第一个设置城市水务学科硕士和博士点的高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生。本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国家“211工程”、“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全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城市水文基本规律:在流域水文学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化对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利用城市地区的土地利用、水利工程、水文水质等方面的资料研究城市气象、水文和水环境基本规律,提出有关的计算方法和模型。

2、城市防洪与排涝:分析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成因,模拟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可能后果,在流域防洪基础上,研究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的理论和技术,制定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和措施。

3、城乡水资源与供水:研究城市化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配置和保护的理论及技术,特别是加强雨洪资源、中水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及管网漏损控制等节水新技术研发,提出城乡节水与供水体系建设方案和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4、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环境及生态的影响,分析面源污染产污及控制,以及水体污染物的排放、扩散、降解等规律,进行相应的分析、模拟、预测、预报,提出城市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方案。

5、水务规划与智慧管理:研究城市涉水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城市水务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和管理技术。开展城市水利工程监测及预警及城市水务专业模型研发,为城市水安全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提供核心支撑。

三、学科队伍情况

城市水务学科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15人,是一支具有鲜明城市水务特色的教学研究团队,涵盖了专业所需的核心教学和研究方向。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均毕业于全国著名的“211”或“985”大学,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其中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2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学术带头人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名,刘光文科技奖获得者2名,取得了一批具有较广泛影响的成果,荣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奖。

四、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河海大学是我国第一个开展城市水文和水务研究的高校。城市水务学科拥有水灾害防御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科研基地,以及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包括973计划、863项目、“十三五”、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或课题及千万级重大社会服务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在城市防洪减灾、城镇供排水、水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其中在城市水灾害防治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至2023年底,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8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本,发表高质量论文800余篇。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达到8000余万元,人均科研经费100万元/年。

五、人才培养

城市水务学科培养掌握城市水务学科的坚实基本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及管理人才。迄今已经培养了300多名城市水务硕士和博士生,满足了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填补了我国城市新型水利人才培养不足的空白。

六、学科发展前景

我国2000年城市化率仅为33%,2010年达到了50%,2020年提高到60%。针对城市水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学科性,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学科科研和生产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培养能够承担城镇化地区水务工程规划、水务管理、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及节水、防洪减灾、供排水、水处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城市水务学科的设立顺应了我国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发展、多龙管水向水务管理一体化转变对人才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详细介绍
生态水利学科

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

一、学科总体概况

生态水利是水利工程学科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新要求。其基本内涵是指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探索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采取的既满足人类生产需求,又能兼顾水生态系统健康和良性发展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具有定量化、功能化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河海大学生态水利专业是在“水利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双一流”学科的基础上,历经多年积累,于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探索如何平衡水利工程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也都是生态水利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社会对生态水利相关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对生态水利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技术方法的发展也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面临着生态保护的挑战,水利工作要同时肩负起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担,这也成为生态水利学科建立的初衷。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生态水文学及生态水力学:研究水文过程对生态系统结构、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研究水力条件的改变对水生态系统平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水生态系统的演变对水力情势的反作用;模拟分析水资源与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2、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和过程;探索修复退化水生态系统的方法和对策,提出水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的技术和工程方案。

3、水利工程规划管理及工程生态效应:在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经营和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提出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学效应的评估和预测方法、指标体系;提出符合生态安全的水利建设规划与设计方案。

4、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的最大承载力;研究生态水利系统的监测、评价方法,建立流域生态安全的决策支持系统和预警系统,提出满足生态安全的优化调控与管理措施。

5、河流湖泊生态健康评价理论和方法:整合水文、水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框架;通过实地监测、实验室分析和遥感技术评估河流湖泊的生态状况;探索生态系统动态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河流湖泊生态健康的直接影响和累积效应;开发适用于不同流域特征的评价方法,包括定量模型、GIS空间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估工具。

三、科研队伍

生态水利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9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18人。

四、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学科依托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水利部野外科学研究基地等有利条件,先后负责承担了有关生态水利方面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共计百余项。十三五期间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近百项。其中,基础研究项目20项,含国家水专项课题任务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成果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水生态修复、太湖地区水污染综合防治及富营养化治理、河湖健康评价、滩涂围垦的生态环境效应、滨江地区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污染河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西北地区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五、人才培养

生态水利学科以立德树人作为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全面深入了解生态水利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诚信求实的科学精神、积极主动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熟练应用一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迄今已经培养了150多名硕士和博士生,输送到我国水利系统科研的各条战线,包括水利、勘察、规划设计院、各大流域机构、水利系统、水利或环境研究所、高校、政府部门、科技企业等,有力的支持了水利建设领域的生态化、资源化转变,对保障我国水利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学科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的严重威胁,如何探索和利用水资源、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将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生态水利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学科的建设以紧扣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培养目标定位为规划、设计、管理、科研的实用型、高层次人才,在水利事业经过了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到了当前生态水利阶段之后,生态水利相关行业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有着急切的需求。生态水利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涵盖多个关键领域,主要包括: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减量化技术研究、湖库蓝藻水华形成机理及其应对技术研究、流域河湖长制标准化体系研究等。生态水利学科的发展,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解决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以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平衡的保障。

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