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全球视野、启迪创新思维,深度对接国际水资源管理前沿与智慧水务发展趋势,我院“若水计划”国际科考实践团于7月29日至8月7日赴澳大利亚开展为期十天的深度调研。实践团以“高校-科研机构-标杆工程”三维联动模式为核心,系统学习澳大利亚在水资源领域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本土化融合路径,为中国水安全保障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对话顶尖学府:解码水治理前沿理念
实践团聚焦可持续水生态治理与水资源管理的国际前沿方法,先后走访新南威尔士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悉尼大学及悉尼科技大学,通过系列专题讲座掌握最新研究动态与技术应用。
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水研究中心(WRC)副主任Bojan Tamburic教授全面阐释机构研究布局,Hui Zou博士解析水文气候学突破性成果;水研究实验室(WRL)工程师Jin Zhu博士创新性展示公众参与式海岸监测项目“CostalSnap”,首次将社会学视角引入水文研究框架,极大拓展交叉学科认知维度。
转赴纽卡斯尔大学,Jose Rodriguez教授聚焦实践转化,系统性拆解水文模型在长序列预报与流域生态监测中的实战应用。悉尼科技大学之行中,Daichao Sheng院长剖析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Patricia Saco教授分享海岸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进展,Shon Hokyong教授更展示了颠覆性的尿液资源化回收技术。系列讲座横跨气候变化应对、生态修复等科学命题,纵深公众参与、资源循环等社会维度,为水系统综合治理提供多维解决方案。
|
|
|
|
沉浸科研一线:掌握核心实验技术
实践团深度考察四校水研究实验室,零距离接触国际领先科研设施。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WRC),Kefeng Zhang博士量化解析生物绿墙生态效能,Minh Nhat Le博士引领参观高精度水质监测平台;水研究实验室(WRL)通过现场造波实验,动态演示海浪消波装置水动力原理,使抽象理论具象化。
纽卡斯尔大学水动力学实验室中,Jose Rodriguez与Mark Masia教授运用水流模拟系统,全景展现流域数值模拟技术;水工结构实验室通过建筑材料水力性能测试,揭示工程实践关键参数。悉尼大学的跨学科平台更展露综合优势:流体力学实验室风洞测试解密空气-水流耦合机制,结构力学实验室模拟材料极端环境响应,钟霞教授主导的生物化学检测平台,则彰显全流程安全管理与设备共享机制的协同效能。此次深度研习使团队系统掌握水利科研方法论,筑牢技术创新根基。
|
|
|
|
考察标杆工程:汲取智慧水务实战智慧
Warragamba Dam:巨型水库的调度艺术
8月2日,实践团考察新南威尔士州核心水源地Warragamba Dam。这座总库容20.92亿立方米的巨型工程,承载悉尼80%供水任务。在秦友伟教授现场教学下,成员深入剖析五孔水工结构设计精要,通过闸门控制系统实操演示,理解洪水调度与生态流量平衡的精细化管控逻辑。
Quakers Hill再生水厂:资源循环的科技范本
8月7日实践团前往Quakers Hill再生水厂(PRW),其展现了国际再生水的技术巅峰。PRW利用“超滤-反渗透-紫外线氧化”三级净化系统,可高效去除99.9%污染物,实现污水到饮用水的质变飞跃。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其公众教育策略:通过科普展览与实景演示,将再生水安全认知植入社区,为技术推广构建社会共识。两大工程考察形成“传统水利+智慧再生”的完整闭环,为中国水资源韧性管理提供实战蓝本。
|
|
|
|
此次科考通过十天的三维联动深度研习,使实践团系统学习了澳大利亚在智慧水文建模、生态治理及再生水技术领域的核心经验。成员们深受启发,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加速推动符合中国国情的水治理体系升级,将国际前沿经验转化为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实践方略,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中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