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钟平安,男,1962年6月出生,河海大学二级教授,河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站运行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淮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委委员;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水利学报》《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杂志编委。曾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应急管理咨询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有流域防洪规划与水库群防洪调度、区域水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水电系统优化规划与水电站群经济运行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的项目负责人,开发的水库防洪、发电、水资源调度系统软件在全国100余座大中型水库(或水电站)和10余个流域(或区域)获得推广应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6部;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批软件著作权22件;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各类课程10余门,2002和2010年两次获得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称号;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项,2013年获徐芝纶教学奖一等奖,2020年获严恺教育奖一等奖;培养研究生100余名,是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钟平安老师
懵入禹堂门 相伴爱笃深
2020年钟老师获得了严恺教育奖,在颁奖典礼的会场上,有感而发写下了诗句——“少年懵入禹堂门,相伴朝夕爱笃深”,这的确是钟老师心路历程的写照。
1980年的高考期间,钟老师生病发烧,他是在考场与医院间,在“考试-打针-再考试”的交替中度过了三天的高考,在那个立志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却又不知道如何贡献的青葱岁月,朴素地立下治病救人的志向,五个高考志愿中填了四个医学院,在数学老师的建议下第五志愿填报了华东水利学院陆地水文专业。结果心心念念的学医梦未能如愿,懵懵懂懂地走进了清凉山麓的华东水利学院,从此与水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的生活十分美好,专业上从一无所知,到慢慢喜欢,实现了从“水纹”到“水文”的转变。那个年代,学校准军事化管理,早上跑步出早操,冬季七点半上课时天还是黑的,晚上按时熄灯就寝,主动适应,逐步养成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课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偷听“靡靡之音”,集体舞中夹点交谊舞的“私货”,栖霞登山、玄武泛舟,养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活方式;当了四年的班级生活委员,每个月按时给同学们发放饭菜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饭菜票是关系到同学们温饱的基本问题,马虎不得,背上他的帆布包,先到学校的财务科,领票清点,然后装包分发,四年“零”差错,四年的认真履职,培养了一丝不苟的处事态度,乐于助人,收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经历形成的“号召力”一直延续至今。
1984年大学毕业,时值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专业人员断层严重,专业对口是当时就业的最好选择,钟老师也十分希望能够进入水利事业的主战场。但又一次事与愿违,他留校成为了政工队伍中的一员,虽然情非得已,但他仍旧认真对待工作,在水文系总支的两年多时间里,当过辅导员,兼过分团委书记,有一段时间还代管了体育、统战、工会等等“杂事”,被戏称为“不管部”部长。但他从无怨言,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经手的每一件事。这段看似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大”的经历,极大提升了他的综合协调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如今回想起来,钟老师觉得所有的经历都是有价值的。有些道路最初看来似乎非己所愿,但每一条路只要认真地走,必定能成就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最终展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风景。说到这里,钟老师认真地告诉小记者,他希望现在的同学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不要太固执,认定自己只喜欢什么,只愿意干什么,这反而会束缚自身的发展,就好比登山,峰峰皆有风景在,又何必执念于一座峰呢?同时,钟老师也鼓励同学们在大学时期多参加集体活动,课本里的知识固然重要,但丰富的交往、多彩的生活,广博的见识同样非常重要。
讲座时的钟老师
教学付真力 名声能久留
1987年钟老师走上了讲台,成为了一名专业老师,一线教学三十余年,从未间断。在教学方面,钟老师和小记者说的最多的两个词是“良心”和“敬业”。
“师者要有良心,因为师者培养的对象不是一个’静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钟老师告诉我们。他说,绝大多数学生对老师往往是绝对信任,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都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的品德修为更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每一位老师都要始终坚守一份职业“良心”,以免误人子弟。“传道”不信口开河,“授业”不敷衍了事。在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钟老师也是这么做的。
时至今日,钟老师仍清晰记得自己上第一节课的样子,既激动又紧张,提前很长时间开始琢磨和研究,查阅成堆的资料,写下密密麻麻的笔记,最终形成了32页的讲稿,然后再一点点推敲,教案“备”得充分,“背”得熟练,结果第一次上讲台,就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当他诚惶诚恐地问学生感觉怎么样时,学生安慰他说:“你讲得很好,不要担心”。钟老师告诉小记者,第一次上讲台“新开课”的新人,“一定要把握住机会,这是建立自信心的首秀,新开课一定要认真对待”,有了好的开端,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能做到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如果你能脱稿讲课,不照本宣科,挥洒自如,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巨大的魅力”,钟老师笑眯眯地说。
“做老师,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若干年后学生能记住你的,主要就是你在课堂上的模样”。带着这样的理念,钟老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用钟老师的话说:“站上讲台,我就觉得春风得意”。不过钟老师的“春风得意”可不是轻易来的。他长期坚持“讲授-总结-改进-提高”的习惯,不断精熟课程内容,提升讲课技巧,改进表达方式;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不仅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更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钟老师发现很多学生直到毕业也没有能体会到培养方案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化”的设计“苦心”,一门课一门课地苦学,知识“碎片化”,充满专业迷茫。“我觉得专业课老师不仅要高质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还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宏观的、系统的概念,所以后来每次课我都会在开篇中讲整体上是怎么回事,这对学生理解专业是有好处的,反响也不错。”钟老师说。
钟老师还指出,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敬业”已经不仅仅是在教学上舍得花时间,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发挥到极致,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具有时代感的教育教学方法。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现在一部手机顶得上半座图书馆,百度可以赢过任何一位“活地图”和“活字典”,静态的死“知识”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即使是一些非常专业的专业术语,也不会因为忘记了而产生尴尬。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努力使死知识活化,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应用能力等,必然成为新时代好老师的基本要求。这是每一位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需要面对的新课题,需要每一位老师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思考,去探索新的、更好的教学方式,积累更适合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好老师。
钟老师与部分毕业生合影
笃行脚下路 守正不守旧
谈到科研,钟老师笑着说:“学术需要传承,需要守正创新,年轻一代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从‘术’上面来说,年轻一代肯定会超过老一代,但我想对年轻教师和同学们,谈几点个人想法。”
第一是“精”。如今学术“扁平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与几十年前“研究-成果-发表-发行-入馆-阅览”的学术传播方式相比,现在只要愿意每个人都能找到“发声”的渠道,信息之多、传播之广、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学术版图是无数人“拼接”而成的,分工会越来越细,只要有需求,随时都能通过网络找到适宜的合作伙伴,甚至事情做完了,彼此还未能见面。所以年轻人要早一点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在某个领域做“精”做“专”,做到“无可替代”。这就需要年轻人在找准方向之后,持续深耕,如果哪里好写文章就去哪里的话,那就好比打井时到处挖坑,看上去很繁荣,但可能一个都不会出水,即使出水,出水量也不会大。当今社会诱惑很多,静心深耕比较难,但还是希望年轻人能心明眼亮,拒绝诱惑,不盲目攀比,做好专注,做到学术“名气“和”名声”的统一。
第二是“实”。做科研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闭门造车可能会贻笑大方。在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钟老师跑过全国100多座大型水库,对于钟老师那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受条件限制,跑现场的过程十分艰辛,交通不便,要到达地处深山里的水库,有时要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硬座,最后一段坐拖拉机、摩托车也是常事。钟老师强调,尽管很苦,但“对于水文这个地学和工程交叉的专业,现场感是很重要的”,没到现场去看看,纸上谈兵,凭想象做研究就没有底气,一开口就会被看出“不着调”。现在交通条件和工作条件都很好了,钟老师希望年轻人学习和做研究都要重视实地调查,能到现场去,结合现场情况和实际需要,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第三是“新”。钟老师还呼吁年轻人能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要坚守河海水文特色不放松;就是要传承老一代坚持问题导向,求真务实的科研品德不放松;就是要弘扬刘光文等老一辈心无旁骛,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不放松。
然而“守正”不是“守旧”,“年轻一代要勇于制造‘代沟’,‘代沟’有时候是有积极意义的,它的本质是一种不同,如果‘后浪’和‘前浪’没有差别,那绝不是好事,相反,在教学和科研上有创新和不同,有‘沟’的感觉才是对的,老一辈要包容年轻人的‘离经叛道’,对于后辈最大的帮助是引导,而不能约束或者替他们去做决定”。
近些年,钟老师喜欢上了写诗,上班时的感悟,散步时的美景,工作中的见闻,都可以化作钟老师笔下的律言绝句。钟老师说,善于发现和享受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这也是发现力的体现,它与科研工作中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是一个道理。五言绝句,用短短20个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何尝不是对精炼表达能力的锻炼呢?为了追求“韵”与“平仄”的合规而辗转变通,对科研也有较大启迪。从这点上说,“文”“理”是相通的,“理工”一族,提高一下“人文”素养,有百益而无一害。此外,钟老师的朋友圈还会出现很多美丽的“随手拍”摄影作品,作者当然也是钟老师。等待钟老师的摄影和诗作更新,成为了小记者现在刷朋友圈的“打卡项目”。
钟老师录制慕课
文字:秦莹 任瑞杰
图片:钟平安老师
编辑:王亚辉
审核:莫晓曼
水文水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