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星芒|行而不辍,研以致远——李玉喜

2024-06-20 560

李玉喜,水文水资源学院2020级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方向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师从束龙仓教授。研究生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张光斗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刘光文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以及2022年度、2023年度河海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A类期刊3篇、B类期刊2篇,取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负责、参与课题组多项项目课题研究。

日积月累,筑稳科研之基

经历了考博的艰辛奋斗,李玉喜终于来到河海大学这所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高校学习。初到河海时,他经常能够看到晚间的刘光文馆依旧灯火通明,有许多同学在专心致志地学习,他被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深深地感染了。在博士期间,继续刻苦奋斗、不负大好青春时光的坚定信念油然而生。

如今,李玉喜已在河海大学度过了充实的四年并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导师束龙仓教授严谨求实的作风深深影响着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沉浸在学习科研中,认真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养成了踏实认真的学习作风。李玉喜阅读大量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并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学习作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路径。

勇挑重担,磨炼成长之才

李玉喜从博士刚入学就积极参与课题组项目,面对着未曾接触过的新项目和新模拟软件,他感到肩头渐沉的压力。于是他反复阅读相关报告资料、主动向组内同学请教软件操作方法、积极与导师交流沟通,在导师和组内同学的支持帮助下,他逐渐上手,承担起了整个项目的执行任务,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带领项目组成员积极响应项目要求,克服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困难,最终顺利完成项目结题。

同时,在论文写作中也饱含艰辛与挑战,李玉喜虚心听取导师和同门的修改意见,积极与导师沟通交流,提升论文质量。经历了从投稿完成时的轻松、论文审稿状态时的担心、被拒稿后的沮丧以及面对审稿意见时的纠结,李玉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他的成果在博士二年级和三年级集中发表,共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3篇为中科院TOP期刊,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科研之余,他积极参与学院“若水计划”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暑期社会实践,拓宽学术视野,探索职业生涯,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在团队获得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誉。

薪火相传,发挥榜样之力

李玉喜深知科研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科研路上需要有他人的助力和鼓励。作为学长,他在日常生活中热心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激励学弟学妹们调整好状态,坚持不懈、积极学习。在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他向学弟学妹们分享如何克服学习科研中所遇到的困难,如何在研究生生活中更多地历练和提升自我,勇敢面对挑战,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作为一名水文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玉喜时刻心怀学水治水的初心,牢记科研报国的使命。他将继续深耕地下水领域学术研究,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为祖国的水文水资源管理贡献力量。

寄语学弟学妹们

一路走来,李玉喜深感科研之路的艰辛与不易,但更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与知识的力量,他想给予学弟学妹们三点建议:一、保持热爱和好奇心。热爱是科研的源泉,科研的道路上充满未知与挑战,只有真正热爱专业,才能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前进的动力;好奇心是科研的驱动力,不断提问、不断探索,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将推动科研不断深入。二、注重基础、踏实前行。科研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试验技能,都需要花时间认真学习和练习。不要急于求成,要相信每一次的尝试和努力都会有回报。三、学会合作、开放交流。科研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学会与导师、同学以及同行进行开放、有效的交流,可以让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涌现,避免走弯路。

 

 

来源:水文水资源学院

编辑:李玉喜 倪汪晶 黄照凯 张翌希

审核:陈培玲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hhushuiwen@163.com

水文水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