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江西水文一线 助力鄱阳湖流域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8-02浏览次数:10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方针,深入了解当代水文行业发展,73日起,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若水计划”博士实践团15名师生前往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顶岗实习,锻炼水文专业本领

实践团的同学们分别在建设管理处、科技处、水情处、水资源处、水质处、水文监测处6个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实践团成员同工作人员到幸福水库、九龙湖等六处水质采样点采样参与水的总硬度的测定实验和MT17模块总磷总氮试剂的配剂工作学习GB 11892-89GB 3838-2002 两种水质标准的测定要求。学习并参加水质监测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方面的相关工作不仅加深了对水质监测和数据测记等工作的理解,也锻炼了实践团成员的水文专业本领。此外,实践团成员还参与水文站网规划学习、协助校对文件、学习现代水文监测技术、学习水资源公报、统计乡镇水文站水文监测设备现状等任务。实践团成员通过具体参与工作,加深对水文工作的理解,锤炼水文专业本领,认识水文事业的重要性。 





 


二、参观水文科技,感受水文技术时代之变

在水文数据收集技术上,通过工作人员讲解工作原理,并演示了电波流速仪等水文观测仪器使用方法,实践团成员学习了如何使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等仪器进行河道流量、流速、水位、河宽等数据的采集。同时,在工作人员介绍下,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了测水深的雷达装置江西省水文测验的自动化水平更高,流量、水深、流速等多种水文要素均实现了自动化测量信息自动化更新,让水文测验的工作更加便捷和准确。

在信息分析处理技术上,实践团成员接触平台工具如遥测站通信采集平台、雨水情分析评价系统等了解了水文实时信息的采集、分析、工程调度内容,并观看了数字孪生流域技术项目在上饶德兴水文站的实际应用。数字孪生流域项目实现了模拟自动化监测及数据收集、工作调度的一体化,让实践团成员切身感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给水文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深入一线,切身体验水文工作

资料是水文预报和水文情报的依据,同时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用水、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基要资料。实践团在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的带领下,前往樟树水文站和万家埠水文站参观学习,水文站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了水文站的各项工作,包括水位观测、降水量观测、蒸发量观测、河流输沙量监测、土壤墒情观测、发报等。水文站站长带领实践团观看、记录水位,介绍在实习期间,实践团成员在该河流断面上多次进行测流工作,深入水文工作一线,感受水文工作的严谨性和重要性,并对一线水文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理论培训,丰富水文理论知识

在实习期间,实践团成员积极参加水文局水文理论知识培训,扩充自身水文理论知识。7月6日,实践团成员参加了关于江西省泥沙治理统一平台的修改讨论会议,了解江西省河流泥沙及泥沙治理现状,近距离地接触到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江西水情服务系统,赣江一体化调度系统等智能化平台,学习如何使用这些集成系统进行水文测算及调度,熟悉当下先进的水文系统。7月12日,实践团参加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和水工生态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23年水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暨河湖健康培训会。会上,工作人员介绍了鱼类活体摄影的理论及方法、鱼探仪理论、DNA序列分析理论DNA条形码的理论认知、河湖健康评价报告编制等相关知识让大家意识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关系到流域乃至全整体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参加理论培训会,实践团成员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水文理论知识,还拓展了水文视野,并提升了水文认知。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了课堂知识学习与工作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我院将继续加强与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的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联系实际,为祖国江河安澜贡献青春力量,为水文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供稿:严涵阳、江俊  编辑:王天越  审核:陈培玲

最新动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