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星芒|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陈泽峰

发布时间:2023-04-14浏览次数:10




陈泽峰

陈泽峰,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下的生态水文过程响应,师从王卫光教授。在研究生期间获2022年国家奖学金,先后获河海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和江苏省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资助,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20年河海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发表SCI论文4篇(第一作者)、中文核心论文2篇,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

潜心科研,突破自我

研一上学期,由于难以适应身份转变,陈泽峰对科研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幸运的是,在课题组例会中,导师王卫光教授分享了他过往的科研经验,让他明白了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并从中做出总结与思考。一系列的组会让他明确了研究方向,并在集思广益下探索出了可能的研究路径。与此同时,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师兄的帮助下,他的编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初期编程成果顺利转化为软件著作权。

第一篇英文论文撰写完成时,陈泽峰曾经自信满满。然而,拒稿信犹如一泼冷水,让他一下子清醒过来。他才明白,科研之路并不好走,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他硕士毕业后选择继续读博,并最终在博一期间收到了期盼已久的接收信。随后,他借助团队积累下的研究经验,开展了Budyko框架下的植被-水资源关系的定量解析工作,相关成果最终发表于水文领域TOP期刊。


放眼国际,开拓视野

在导师的带领下,他先后参加中国水论坛、中国生态水文论坛等一系列学术会议,了解同业者的研究动向,充分学习他们的研究经验。2018年和2021年,陈泽峰先后两次参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秋季年会。第一次是跟随课题组的师兄一起参会,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这次出行,不仅让他领略了异域风光,也深入了解了地球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交流讨论,激发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为他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课题组师兄精彩的口头报告以及对疑问的自信回答,也让他暗下决心,要提高自身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2021年再次参会时,他独立完成了植被-水资源关系定量解析方面研究成果的展示,并就该话题与同领域学者展开讨论、分享经验。

不懈奋进,继续前行

陈泽峰的最新研究工作涉及水文过程与陆地碳循环的耦合机理,由于课题组在碳循环领域涉足较浅,在导师的鼓励下,陈泽峰主动与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取得联系,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在每月固定视频会议以及频繁的邮件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研究框架、改进研究方法、提高文字表达水平。在经历了两年的反复修改和完善后,合作论文最终发表在生态学与全球变化领域顶级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IF13.211)上。

寄语学弟学妹们

硕博阶段,导师的引导、同门的互助与鼓励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都是在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的必要条件。现在,陈泽峰根据自己的经历给予学弟学妹们三点建议:

一、保持勤奋与刻苦,同时具备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不轻言放弃的决心。做科研考验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只有经历了困难的考验,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此外,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我们也要学会寻求外界的帮助,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歧路,更快速地汲取知识、充实自己。

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帮助他人。生活中,我们在获得别人大力帮助的同时,也要将这份温暖继续传递下去,我们的举手之劳,对于身处困境的人而言却是意义重大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人不仅是经验与知识的分享与交流,也是我们自身温故知新的过程。

三、学会劳逸结合,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长时间的高压工作,不仅会降低效率,也会消磨人的意志与兴趣。可以选择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日程表,科研工作、身体锻炼以及兴趣爱好都在其中占有恰到好处的比例,从而保持好的精神状态,使自己时刻充满动力。也可以给每一项工作设置一个deadline,有助于更好地把控时间,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供稿:陈泽峰  编辑:吴晓芬  审核:陈培玲

最新动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