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读懂中国”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将在中国教育电视台1套进行展播

发布时间:2021-06-10浏览次数:1056

我院在2020读懂中国活动中报送的征文作品《八十载春华秋实,一甲子治水兴利》获得教育部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征文荣誉。日前,作品将于691300于中国教育电视台1套进行展播。

 

直播观看方式

方式一:浏览器网页观看,复制下方链接,在浏览器中打开即可进入观看。

http://www.centv.cn/cetv1/index.html

方式二:手机app观看,手机下载央视影音app进入中国教育电视台直播频道观看。在app中点击直播,在所有频道中选择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即可观看。


人物介绍

崔广柏,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南京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1984年在爱尔兰共和国国立都柏林大学戈尔维学院获工程硕士学位,曾任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主任,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专业实验室副主任,校科技处处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

长期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国内外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100余名。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七五”“九五攻关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及省试点配套项目中小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取得了重要进展,曾获1995年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水利部科技创新指导性计划项目滨江复杂河网地区水资源保护理论及应用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太湖富营养化控制机理研究项目获201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已出版的主编、参编专著7部。

近年来,在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方面有较大突破,建立了大水体生态系统的学术思想。带领课题组找准位置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地方发展的需求。在水利部、组织部、河海大学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等机构组织的培训班进行了上百场的培训,获得学员的一致好评。


八十载春华秋实,一甲子治水兴利

2020年,是崔广柏教授来到河海大学的第65个年头,也是他与水结缘的第65年。他将自己的汗水挥洒在祖国治水事业中披荆斩棘,将自己的青春浇铸在祖国河流湖泊里无怨无悔;将自己的全部融入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洪流中云淡风轻。

与水结缘 攻坚克难勇创新

1960年,年轻的崔广柏从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水文系毕业,开始了自己三尺讲台、与水相伴的一生。即使在离开华水的几年,仍然心系水利,启蒙了不少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华水。如今,82岁的崔老仍然在研究团队中参与祖国各地的指导,并在讲台上为学生授课。他常常叮嘱学生:要把科学研究和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获得创新。

早在17年前,崔老和他的团队由于专业上的不断探索,已经将目光锁定在了太湖流域。2003年,崔老师及其团队的太湖流域富营养化控制机理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周边城市饮水困难。当时更多人把目光集中在太湖里,研究蓝藻和太湖水质,但崔老和他的团队就已经目光移到了太湖周边的岸上。于是,崔老带领着团队开始紧扣三个问题探寻:流域和陆地上的污染是怎么进入河道的?河道里面的污染物质又是怎么输送到太湖的?在太湖里面怎么变化的?搞清楚了规律就能摸到治理目标,于是治河先治岸的理论应运而生。而这一理念,直到13年后河长制推行时,仍被广泛提及,发挥着巨大作用。

光有理念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创新还在实践上。既然要治岸那就从太湖岸边做起,于是崔老带领团队绕太湖周边各城市开展了大量的调研、监测和试验。到张家港时,他们发现——由于现代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划过程中会不断破坏自然河道,依水而生的城市如何能获得持续发展呢?于是转变思维,先为张家港市做出一套完善的的水系规划,后由地方政府根据水系规划调整城市发展规划。张家港市积极支持,大刀阔斧地做出改变。项目至今已经16年,张家港也做到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平衡。历时数年,崔老和他的团队绕着太湖,从每一个水文站获取数据、深入每一座大小城镇调研,形成了一篇篇完整数据,最终完成了太湖流域江苏省主要城市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为实现治水和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互利共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崔老师查看现场进行指导


与水相伴 治水报国显本色

创新之路离不开艰苦卓绝的奋斗。水文学科的工作基础都来自水文站,荒郊野岭往往只有一个棚屋,一张上下铺,每次监测都要带被子、脸盆、牙刷等基本生活用品,而且一呆就是一个月。除了生活条件艰苦,监测工作本身更加艰苦。在原型调水试验中,每一个水文站每一个潮位过程的每一组数据都尤为重要。工作人员和团队成员驻守每一个站点,时年65岁的崔老则需要同时兼顾30多个点。在30多个点监测一个潮位过程,往往需要不停轮转30多个小时,但是他依旧与学生同吃同住,不眠不休。

崔老和团队的多年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许多新理论——“政府主导、多学科整合、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思路、大水体生态系统的学术思想社会共治模式、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文化水景观统畴治理格局……而这些都与近年来推行的河长制理念不谋而合。崔老团队的这些实践,成为了新的理念发现的基础,也成为了河长制推行以来生动的案例。

河长制推行后,崔老的讲台延伸至全国河长制培训班。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及现场考察,将河长制实施与我国基本国情、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得出全面实施河长制的系统思维——怎么当好河长、河长办怎么服务于河长。先后组织开展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陇南市、安徽省六安市等几十条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坚持亲临现场,坚持规划落地。两年来在水利部、组织部、河海大学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等机构组织的培训班进行了近100场培训教学。

无论哪节课,讲课ppt都是崔老自己制作,两三个小时的讲座,始终站着讲完。来自全国各地的邀请,崔老总是不计报酬也毫不推脱。最忙的时候一周乘5趟飞机,连续开讲5场。近几年,累计讲座100余场,成为全国都知晓的主讲教授。他倡导成立了全国河湖生态产业联盟,为我国河湖治理与水生态产业从单个研发、规划设计到产品企业向产业资源优势整合转化提供重要平台。

近几年,崔老的创新之路走向了西部,带着河长制的生动注释,投身脱贫攻坚浪潮中。2017年,80岁的崔老带领团队远赴宁夏、甘肃等缺水贫困地区进行多项研究,为当地河长制推行建言献策,带领40余人团队不计报酬往返数十趟。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余震之后,山体崩塌,挡住了前行的道路。当地政府找来了推土车在前方推走滚落的山石开路,崔老团队的车辆紧紧跟在后面,慢慢前行。短短百余公里,硬生生走了六小时。简陋的工作环境、频发的地震和强烈的日晒给崔老和团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如今,见过崔老的人都对他矍铄精神和满面笑容印象深刻,尤其是微微泛红的脸蛋。殊不知,“红脸蛋”是强烈的日晒留下的伤痕,也是崔老投身脱贫攻坚中留下的特殊的“徽章”。

崔老师与学生交流


水利万物 润泽后辈水利人

崔老多年遍布全中国的治水研究,逐步建立了大水体生态系统的学术思想,组建了河海大学河湖综合治理团队,进而组建了河海大学水资源综合规划科研团队。团队由来自水文、环境、经济社会管理等多类学科的10余名教师、专职科研人员以及50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崔老在年复一年的攻坚克难的科研实践中,率先垂范、默默奉献,培养出了踏实务实又敢于创新的团队,并成为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研究领域一支攻坚力量。长期的实践也反哺了基础研究和教学,团队年来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环保部科学技术奖一项。科研成果应用在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福建、河南等多个省市,对地方水利事业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09年,崔老光荣退休,但他一刻也没有闲着,十余年如一日活跃在讲台上,对后辈的关爱从未停止。崔老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所在团队曾连续3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崔老主导和参与全国多地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参与多所学校合作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亲自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26次,指导学生150余人。多次应邀河海师生们讲座、作报告,风雨无阻,不计报酬。崔老师讲课生动,非常有激情,他传授的知识总能在生活经验中找到影子。在学生们眼里,这个既热爱生活、儒雅从容、富有激情,是他们真心佩服的老师。

崔老师在“河长制”培训班讲课 


如今,82岁的崔老,依旧常常从家步行到河海大学与学生们交流,正如他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国水文水资源领域,聚焦治水兴利,一路踏遍祖国山川,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一路传递着对国家、对事业、对后辈的大爱,步履坚定!

崔老师与部分学生


(供稿:莫晓曼,编辑:孙梦祺,审核:陈培玲)

供稿:水文水资源学院  编辑:  审核:

最新动态

关闭